每日聚焦: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:光伏+储能需要依靠技术上的深度融合
“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。”日前,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、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,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,光储一体化稳定可调是可以实现的。
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
【资料图】
高纪凡表示,由于太阳能、风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,储能在解决能源供给与需求时间不匹配的问题上尤为重要。储能作为基本主体之一,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。
根据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统计,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电化学储能占新型储能的90%以上。除了在技术产业方面的高速发展,在政策层面还有一定的完善空间。对此,高纪凡表示,储能作为“源网荷储”四大支柱之一,需要加快提升市场地位,建立独立的价格体系。同时,储能的安全性也不可忽视,要建立从生产到安装及运维的全过程系统安全标准。
“天合光能推动成立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,希望能够统一制定安全领域的相关标准,加速资源优化整合。在市场化政策方面,也能够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积极沟通,推动政策出台,实现协同健康持续发展。”在谈到联盟成立的目的和意义时,高纪凡如是说。
光伏+储能需要依靠技术上的深度融合
在高纪凡看来,未来在新型电力体系方面,光伏+储能需要依靠技术上的深度融合,才能实现储能系统效率和经济性的最大化。
高纪凡说:“天合光能作为以技术创新引领发展的骨干企业,已建成江苏省储能工程技术中心,目前正努力将其打造成国家级的储能技术创新平台,并打通两个创新平台进行技术协同,实现专业性与协同性的统一,做储能产品与技术上的领军者。”
据介绍,天合光能目前已全面推出12000次循环的储能天合芯,未来将达到15000次甚至18000次。“我们的目标是能够让储能有30年以上的寿命,和光伏的寿命能够同步,实现‘光储’协同发展,实现电力平价,加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。”高纪凡说。
高纪凡进一步称,天合光能构建了开放型的垂直一体化的供应链,未来,天合光能将以开放合作的理念与全球合作伙伴实现长期发展。
新型储能发展第一阶段面对的机遇与挑战
在谈及新型储能的发展时,高纪凡坦言,与光伏产业相比,新型储能还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,面临产品技术仍需探索、多种路线创新发展的局面。面对机遇与挑战,天合光能以光储深度融合为发展战略,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、光储氢+能源互联网建设。
对于储能成本高的问题,高纪凡认为应该细化看待。“近几年,新型储能成本已经下降,目前碳酸锂价格正在回调,调整到每吨15万元比较合理(成本每吨5万元-7万元之间)。随着电芯寿命提升+碳酸锂价格下调+液冷技术的兴起,储能成本将持续下降。”“未来几年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电芯制造生产线及工艺逐步成熟,带来的成本下降也非常明显。天合储能持续降本增效,以降低度电成本LCOS为研发攻克方向,成功将LCOS降低32%。储能技术与光伏技术具有差异化,例如,光伏以硅材料半导体为基础,有18个月的规律,但储能以电化学为体系,随着碳酸锂价格回调,储能电池成本下降一半,寿命也增加一倍,所以储能成本下降是很客观的预期。”
高纪凡称,储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,增速快、技术进步快,已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,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被吸引进入赛道。“行业过热将会在某个阶段引发洗牌,技术进步将推动这一趋势。”
高纪凡将新进入赛道的企业归纳为三类:原先从事光伏的企业实现产业协同、原材料企业跨界到新能源领域和行业完全无关的企业开辟新赛道。
面对储能未来广阔的前景和越来越拥挤的赛道,天合如何从赛道中脱颖而出,成为行业领军者?天合光能给出了答案:企业要有核心能力和比较优势。一是天合基于客户对光储氢能源数字化的需求,具备长期的品牌渠道和客户终端优势;二是天合基于技术领先成本优势的产品,产能建设和成本性能上准备充分,研发具有领先性。天合以终端客户为中心,通过8年的发展在产品技术性能安全方面已经有了很深基础。
高纪凡认为,产能过剩是行业长期基本特征。随着产能富裕,一些没有清晰的定位、简单的垂直一体化企业难以在市场生存。此外,新型长时储能体系构建需不断完善。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是短时储能。随着新能源大比例进入电力体系,还需要一些长时储能与之匹配。现有长时储能主要集中在水电、抽水蓄能、可调火电等传统模式,新型长时储能仍在摸索阶段。
高纪凡进一步指出,以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长时储能存在转换损耗较大,用氢发电还处于探索阶段。压缩空气储能在示范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果,但由于电力的长时储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,因此,以光伏发电为基础的新能源长时储能作为重要支撑非常紧迫。光储氢在不同的场景进行协同匹配,找到市场价值点,已成当务之急。
在采访的最后,高纪凡表示,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,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,储能技术成本将持续下降,光储一体化稳定可调是可以实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