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资讯 > 正文

【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】望谟喜毫“圆堡”粮仓,比想象中的历史长得多|当前信息

2023-06-16 13:13:57 中国黔西南

望谟县打尖乡喜毫村,地处北盘江东岸,全村200余户1000余人,布依族占比高达100%。打尖乡和附近的石屯镇有许多村寨的名字都带有“喜”字,比如喜年、喜满、喜独、喜座、喜岸等,笔者专门请教了黔西南州布依语专家王正直,这个“喜”,其实是布依语“ric”的汉字谐音,即“沟”的意思。喜毫村主要民居建筑群位于一个缓坡下部,坐西向东。春分时节,沿坡梯田层层叠叠,波光粼粼,映衬天光。围绕村边田坎,有数十个非常特别的建筑,有方有圆。圆形的相对比较古老。基本建筑形制均为上下两层干栏式,直径3米左右,最高可达6米,这就是布依族地区著名的喜毫粮仓。


【资料图】

望谟喜毫“圆堡”粮仓

喜毫粮仓的下层,一般用四柱或六柱支撑,柱间用穿枋固定。每柱柱顶通常加隔一块直径大于木柱的圆形石头,其目的主要是增加支撑的受力面,让建筑更加稳固。此外,还有防鼠的功能。石块上方,铺就圆形竹篾仓底,村民通过活动楼梯,可上下劳作。通常仓壁用竹篾条编织成一个圆桶形,顶部铺装成圆形攒尖茅草顶盖,用于防雨。仓壁中间开有活动门,可供人进出装粮取粮。建筑材料大量使用竹篾条的原因,一是通风防潮,二是防虫。有的根据需要,还在仓内用木板再隔出几个小仓,进行分类储藏。仓底外圈,通常还要外撑安装一圈等距竹竿,与仓壁形成一个类似圆形回廊的结构,这些竹竿可以用于悬挂晾晒包谷、辣椒等农产品。整体来看,喜毫粮仓不光具有很好的观赏性,其结构也非常科学、合理和实用,整仓能贮藏5000斤粮食左右。因整个粮仓像一个圆形的堡垒,故当地老百姓称之为“圆堡”。

关于“圆堡”,据当地老百姓自己说,是淳朴的布依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,是距今大约三四百年前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,其时代大致是明末清初。但在一些布依族的古歌和谚语中,也隐约曾提到过这种粮仓,从这些古歌、谚语描述的时代背景看,给人感觉不止三四百年。

现在问题来了,这种“圆堡”粮仓,最早可追溯到什么时候?

古代的储粮建筑,“圆曰囷,方曰仓”。所谓“囷”,即“廪(粮仓)之圜者,从禾在口中”。韩非子第一次面见秦王,曰:“如今天下之府库不盈,囷仓空虚”,意思是如今六国财库不满,粮仓空虚,故秦国能够战无不克。这种圆形的粮仓南北均有,因南方潮热,故干栏式结构主要出现在南方。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云盖山东汉墓出土一件“滑石囷”,通高31厘米,长20厘米,宽19厘米。该器与喜毫“圆堡”粮仓造型样式非常相似,整仓为干栏式结构,仓体为圆身圆盖,仓壁正面开有方形仓门。略微不同的是,仓底为方形,而喜毫“圆堡”的仓底是圆形。最精彩的当数下层柱顶细节的雕刻,同样有防鼠功能的石块相隔。据广西博物馆相关研究,因滑石矿藏在广西比较丰富,因此东汉时期将滑石作为随葬器的选材相当普遍。这些滑石器多见于规模较小的墓葬,说明它们主要为平民百姓或低级官吏使用。换句话说,即便在古代,这东西也是寻常老百姓家储粮使用的。同时,历经近两千年,样式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。这种同类型的粮仓模型,在广州番禺的羊山岗汉墓也有出土。

陶囷 广州番禺羊山岗汉墓出土

这样看来,这种“圆堡”粮仓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,历史要远远比望谟当地老百姓认为的三四百年长得多。至今仍然还在使用这种粮仓的地区,望谟县打尖乡喜毫村也并非个例,该县的新屯镇纳林、油迈乡打寒等民族村寨,同样拥有不少“圆堡”粮仓。不仅布依族地区有,贵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村,这种“圆堡”粮仓同样随处可见,只是村民将防鼠功能的石块换成表面更为光滑的陶罐,观赏性更高。同样,毗邻的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,是白裤瑶的集聚区,这种“圆堡”粮仓也比比皆是。其实不仅中国有,连国外也常有发现,与中国相邻的老挝、缅甸、越南、柬埔寨等国家的北部地区,生活着克木族人,他们至今使用的同样是“圆堡”粮仓。

滑石囷 梧州市云盖山东汉墓出土

根据目前“圆堡”粮仓的出土地点分析,其大致起源于古代南方的百越民族,而从今天存留这种建筑技艺的地点看,主要在南方百濮和百越两种文化相互交叉和融合的地区,至少与今天的壮族、侗族、黎族、布依族、傣族、瑶族等少数民族有关。我们曾经论述过贵州盘江流域出土的双肩石铲,有受到百越文化北上传播影响的趋势。其实这些“圆堡”粮仓,同样具有这种传播趋势。只是相对来说,作为农业工具的双肩石铲,至今已经完全淘汰。而“圆堡”粮仓却愈老弥坚,静坐流年。(文/图 龙虎)

来源: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

责任编审:周波 戴宏瑶

本期二审:魏浩然 彭原清

编务终审:查必芳

声明